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中药饮片之后才能入药,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,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。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,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,以及 调剂、制剂的不同要求,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。
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,中药材炮制成中药饮片有下面几种好处。
1、便于中药材的储存和运输:中药材多为根茎,花果、叶枝一类,不便长期储存,也不方便运输,将其加工成段、块、片,体积大为缩小,使原来不能包装的中药材变成可以按规格进行包装,也方便对中药材进行养护。中药在采收、仓贮、运输过程中常混有泥沙杂质,并有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,在中药材炮制过程中经过分离和洗刷,洁净度好了,安全性提高了。
2、中药材炮制增强药物疗效
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药表明,许多中药材经炮制成饮片以后,其药效成分溶出率往往高于原药材,这与药材切成片后表面积增大有关。中药材炮制中的蒸、炒、煮、煅等热处理亦可增加某些药效成分的溶出率。炮制过程加辅料炒,也有助溶、脱吸附作用,亦可使难溶于水的成分水溶性增加。古人认为,“决明子、莱菔子、芥子、苏子、韭子、青葙子,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,人药方得味出”。这是因为多数种子外有硬壳,其药效成分不易被煎出,经加热炒制后种皮爆裂,便于成分煎出。这就是后人“逢子必炒”的根据和用意所在。
3、改变中药材的某些属性,如寒、热、温、升、降等,大黄苦寒,经酒制后能引药上行,先升后降。元代李呆认为,大黄治下焦疾病,“若邪气在上,非酒不至,若用生品,则遗至高之邪热,病愈后,或目赤,喉痹,头肿,膈上热痰”。黄柏禀性至阴,气薄味厚,主降,生品多用于下焦湿热。酒制可略减其苦寒之性,并借助酒的引导作用,以清上焦之热;有人用莱菔子作离体家兔肠管试验中,莱菔子的炒制品对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强于生品。可见,临床应用莱菔子的炒制品来作消导药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4、改变药物作用的归经
有些中药材通过炮制调整,可使其成为作用单一的中药饮片。如柴胡、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人肝经,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。小茴香、益智仁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,有助于引药入肾经,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。
5、便于调剂和制剂
中药材多为植物的根、茎、藤、木、花、果、叶、草等,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、丝、段、块后,可便于调剂时分剂量、配药方。如质地坚硬的矿物类、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中药材如不经过加热等处理,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,是很难入药的。如砂烫醋淬穿山甲、龟甲、鳖甲,砂烫马钱子,蛤粉烫阿胶,油炸豹骨,火煅代赭石、寒水石,火煅醋淬自然铜等。
中药饮片作为药材与成药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,发挥了保存、运输、增效、计量等多方面的作用,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制药技术。
